1955年,县政府提倡“苹果上山”,下宽井农民张云秀首次在鹞子梁上栽植和嫁接苹果、酥梨等果树1200多株,建成全县最大一座果园,年产水果4000余公斤,年收入1.5万元,被群众誉为“花果山”。同年,光华公社土窑、枣岭公社刘岭、城关公社东廒和县苗圃相继建成苹果园。1980年全县建苹果园3540亩。1984年各乡镇都积极发展苹果园,至1985年苹果园发展到116个,面积达2.37万亩,其中20亩以上58个,百亩以上48个,面积最大的是张马乡鲁把塬村办果园,面积800亩,最大的户办果园是张马乡马村农民张乡化的果园,栽植苹果1000株。1987年,全县大办果园又掀起新的热潮,到1990年,全县累计达到4.1万亩,栽植苹果树304.3万株。1991年以后,随着红富士品种的引进,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果园成为改造更新的重点,全县每年改造在1000亩以上。同时,大力推进新果园建设,重点区域仍在枣岭塬、谭坪塬、城北塬、罗毕塬、摩托塬等苹果生长的最佳区域。尤其是枣岭乡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免费为果农提供红富士苗木,2003年新建果园5000亩,改造果园1500亩,2004年新建果园500亩,2007年新建5000亩,累计面积达到2.4万亩,为全县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也被列为临汾市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至2008年,全县苹果园面积发展到4.9万亩(实际保存面积),其中零星栽植26.63万株。苹果是本县第一大水果产业。 我县西部、西北部、黄土残塬区,全年日照27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400~550毫米,海拔在872~1100米,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生长的最佳地带。从1992年开始,重点发展,“红富士”苹果,至2008年,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4万亩,其中谭坪塬2.4万亩,城北塬1.5万亩。年产苹果200余万公斤。被列为临汾市无公害苹果基地。本县所产“红富士”苹果,着色好、含糖高、肉质细、汁液多、口感佳、香味浓,并且无污染、无公害。远销河南、湖北、上海、广东、广西等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96年被国务院机关事务局确定为特供水果,并获得1996年北京国际果品及技术设备展览会金奖和山西省首届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
宽敞的炉灶扇旺火,雪白的面团揉欢乐。一家有事咱四邻帮,七手八脚哟来蒸花馍。热热闹...查看详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让奴再瞅一瞅。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查看详细>
0%
最新评论